集美之大成,求教之极致
[2014-04-01] 作者: 来源: 点击:12780

泛览教育报刊及网上论坛,我发现,勇于直言的教师们对优质课比赛颇有微词,对表演化的虚假教学很不认同,有的教师甚至建议取消这样的优质课活动。这些看法,对优质课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有好处的,质疑的声音往往是审慎发展的动力。但是,这些批评大多集中于现象,忽略了本质,因垢而抛金,因瑕而掷玉。我们开展优质课比赛活动的初衷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难道真的就是为了“作秀”吗?

我以为,优质课比赛应当是教学艺术的盛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状元”就是这一行做的最有艺术性的人。教学也是一行,也有它的“状元”,这“状元”和其他专长的“状元”一样都诞生于它的技能竞赛之中。优质课举办的目的是通过技能比较来展示教学的艺术性体悟,形成经验,纠正不足,从而在切磋交流中使竞技者和观摩者都得到提升。不把教学当成艺术,不把教学艺术竞技当成难得的学习机会,显然是没有理解这项活动对教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当然,时下的流弊要纠正,但正本清源,回归本质,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我们搞好优质课竞赛的出发点。

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本质上说,就是我们的优质课要集美之大成,求教之极致。任何行业都有极致之美、艺术化境。达到当然不易,但没有这个追求,从业者就不可避免地会沦入下乘。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孜孜寻求者为教育家,甘于平庸者为教书匠,艺术境界的划分一至于此。

这样看来,优质课中的一些现象,就有了新解。重形象、重声情、重氛围、重书法美观、重课件精致等,这些行为,并不应简单地视作“花哨”,而是含有对极致之美追求的意味。如同一道好菜,味之美是根本,但色香之美也是必须的。因此,这些“看重”是正确的、合理的,尽管它们也都只是表象之美。

优质课要想实现真正的优质,单靠这些表象之美的重视还是不够的,内涵之美永远是核心。优质课比赛要想摆脱当前的诟病,成为教师们人人想往的展示平台,研究内涵,使内外之美皆臻于艺术的极致,方是发展的正途。

内涵之美,应当从这四个方面来研究:

一、课堂教学应立足于思维指导

教语文,指导学生领悟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是关键;教数学,指导学生悟通数学现象的逻辑联系是根本:不论是哪一个学科,指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教学之重。优质课活动这种公开的课堂教学也绝不能与之相悖。所以,一堂优质课讲下来后,有的教师在懊恼哪点知识没讲到哪个内容没落实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懊恼是舍本逐末的,没反思思维指导到不到位,只着眼知识是否传授,这学生能离得了老师吗?离了老师就无法自学的教学,能算是好的教学吗?

二、应明确师生的课堂角色定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个被教育界广泛接受的角色定位,执教者不是不知道,只是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忘掉。为什么会“忘掉”呢?其一是“我”为主体是人的常规意识,习惯不容易纠正;其二是不擅长“导”,总忍不住跳出来自己酣畅淋漓地演绎一番。尤其是在优质课比赛中,参赛教师的耐性可能因为紧张会更差。这两种因素,使我们课堂上师生的角色定位“知而不明”。我想,克服的关键还在“导”上,教师应深入地琢磨该怎样“诱导”,怎样“过渡”,怎样“指导”。“导”针对的是思维,是学生感知、理解、运用知识的思维发展过程,只有充分了解、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才能进行“导”;只有立足于知识的理论高度,研究透了知识的迁移过程,才能“导”得好。教师“导”的好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明朗,这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关键因素实际上还是在教师身上。

三、尊重规律和力求创新同等重要。

许多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活动,想的首先是我的课该怎样与众不同,超出群伦。这想的是“不同”,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创新精神肯定是事业前进的动力。但仅仅想“不同”也是不够的,教书中有很多是必须尊重的规律,尤其是内涵方面的东西,往往是规律性的存在,例如学生认知的思维过程、知识由浅而深的传授过程等,这些都不大可能变出新的花样来,所以,也要想到“同”,尊重规律和力求创新在教学中应相辅相成,互成羽翼。

四、简约是实现内涵之美的有效手段。

怕节奏控制不好,课讲快了尴尬,故意拖沓,这绝不该是优质课参赛者应有的素质。大道至简,最美的艺术并不是繁冗的。教师若对所授之课理解至深,对学生了解甚明,对自己非常自信,就一定会奉简约为宝。只有内容的简约,才能使知识结构清晰;只有语言的简约,才能使学生充分思考;只有教法的简约,才能摆正角色的位置。简约,本身是一种美;留出来的“空白”,更是一种激活想象的美。

综上所述,优质课比赛绝不能轻言放弃,恰恰相反,所有的教师还应积极参与,将自己的才华通过公开教学展示出来,将教学艺术化进行到底。繁花过眼,美景留痕,切磋比较,共同提升,这才是我们参与、旁听优质课的目的,也必将是优质课比赛蓬勃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