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倡导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只局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造成数学教学效率不高。针对这种现状,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一、教学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创新实践能力差,不善于总结,不能体会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主要表现为: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遭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思维局限性强,不注重相互交流,无法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变换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过程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至于思维变式、问题变式更难见有涉及。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3、只注重结果,不注重教学过程,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很少顾及“数学过程”。中考。高考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即便这个人有着很恶劣的做人品质,即便他可能没有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只要他有“高分”即可。从家长方面来讲,更是注重结论和分数,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社会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偏重结论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难以深刻领会结论,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二、应对策略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改变
1.设计导入
成功的课堂教学始于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重要的是使学生对新课内容感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每次在上课开始,我总是先将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后的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本堂课内容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告诉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你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使学生感到新鲜感和实用性。而不是上来就定理、定义、公式、例题等照本宣科的去应付差事。并且再正式讲授新内容之前,我总要把上堂课的内容简短地重温一遍,所谓温故知新,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每一堂课都这样地循环下去,学生学习起来就可以前后呼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学生才能够清楚明白,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的特点,加之教学讲授的科学性、实用性,学生极易产生求知欲,增加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内部动力,从而可以大大激发中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从例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改变例题,将所授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尽可能的将书本上的例子转换成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掌握了知识以后再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社会生产,生活及科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可以训练人们的头脑思维,精选现代社会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内容。例如在讲解三角形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了解三角形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测量问题。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学科对数学的要求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如计算机知识、仪器、设备、工具参数计算、高楼大厦设计等都需要数学知识来完成。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工具,而且也广泛用来训练人的思维。使学生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充满信心,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自主的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中学教学中不仅要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创造性的思维。把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向深化。在数学的讲授过程中,每一道例题一般都有几种解题方法,老师要把所有的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而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起来不会感到孤助困惑,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 习产生兴趣。同时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尽量运用多媒体,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总结抽新的知识点。这样可以灵活学总结出新的头脑,锻炼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解决数学当中的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数学课一味的照本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学生容易缺乏抽象力,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原动力。我们知道,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和好奇心,有强烈的自我 表现欲,抓住这一特点,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诱饵,从而可以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就是把多媒体教学应用于数学教学当中,设计出新颖生动的教学课件,吸引学生的情趣,再穿插得体的板书,把整个课堂的教学情境烘托出来,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要激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情感与激励的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育系统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过去强迫、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退出教学舞台。只有把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调动。数学学业不良的转化涉及到生理、心理、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作为教 师就不光是知识的简单传播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融洽,情感交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鼓励和关爱,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无助,无望,无味,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诲,顺着老师指引的路向前走,这样才能做到教与学的默契配合,从而可以更好地激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强化数学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习基础和学习目的两方面所决定了学习横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对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一学生的可塑性强,自尊心也强,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意识地介绍了数学课的学习特点,尤其是初、高中数学课学习的差异,强调数学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快,高科技发展迅速,学生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刻苦学习数学;同时也指出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要搞好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就要刻苦努力、发奋学习,尤其克服自制力不强的弱点。
2.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生、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他们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高中教学的新要求。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学生进校第一节课起,就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总体上提出“上课要求”和“做作业的要求”,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上好课? 怎样做作业? 怎样预习、复习? 怎样归纳? 怎样看书? 怎样看待测试? 尤其对一些成绩不稳定的学生,更要积极引导,耐心教育,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3.精心设计符合高一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过程
首先,每节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讲清难点,抓住关键,枝节轻拍轻去,点到为止。 让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多练习,而不能过多过快,过于抽象。其次,概括直观性要强,尽可能采用实物实例、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构建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性质的推导、定理的证明等,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当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用数学交流思想的能力才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