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历史课堂里“动”起来
[2014-04-22] 作者: 来源: 点击:18984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在课堂,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但是现在的课堂却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只重“教”的结果,不重“学”的过程。忽视学生的认知需要,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课堂上学生只知道做笔记,从不主动质疑,提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转变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到底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里“动”起来?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第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教具,比如,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这位老师以前收藏了一枚中华民国的硬币,上《辛亥革命》这课时给同学们看。同学们很好奇,问老师这个值多少钱?哪里来的?中华民国二十五年是哪一年?老师看同学们对这个很感兴趣,告诉同学们中华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公元多少年等于民国多少年加1911。中华民国25年加1911,就是公元1936年。这样一下子学生就懂了。同时又对历史感兴趣了。当然,收藏品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在课堂上播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则是一个更可行的办法,同样还是《辛亥革命》这课,可以播放电影《辛亥革命》的片段,让学生和历史进距离接触,让学生身临其境,他就会对课堂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了,兴趣有了,主动性自然就有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比如红色景区参观,历史就在身边,让学生感悟身边的历史。

第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在备课时,讲课堂学习的内容划分成几个问题,上课时有多媒体将问题投影在黑板上,并将问题分配给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为了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我积极参与年级提出了小组竞争,表现优秀的小组可以加分,学习被动的小组要扣分,同时小组内的优秀成员可以加分,不积极参与的成员要扣分,如果长期表现不好就要被淘汰出组,而加分扣分最后都要计算到学生的班级考核中。因此,学生在进行这一步骤的学习、互动时,既有目标,又有方法和动力。在整个过程中都积极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教师和学生要多交流。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这节课让学生主动学习了吗?给了学生多少表现的机会?教师的的反思环节非常重要,过去的成败都就以后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这节课给学生的空间少了,那么下次教学设计环节多给学生机会,如果这节课学生很活跃但是教学效果不好,那么下次就要注意控制学生的活动分量。同时,定期让学生写写对课堂的期待,了解学生希望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他们会想:原来我也可以向老师表达我的意见,老师如何教学也会吸取我的看法,渐渐地,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真的就是课堂的主人,上课的积极性自然就有了。

    第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质疑。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践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网络、电视等新型媒体,他们所了解的东西是很全面的,甚至有的孩子在某方面还有自己很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表达自己。我们发现一些教师乐于训导而不善鼓励,勤于指正却吝惜赞赏,师生之间不亲近,渐渐地学生便养成了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样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同时,班上的同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我们教师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那些表现优秀、成绩优异的同学身上,其实那些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需要老师的关心。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后进的同学能回答一个问题,能提出简单的属于自己的意见,我们老师就要大加鼓励,充分发掘其自信心。我相信,在教师的长期鼓励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爱上课,越来越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途径。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好基础。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教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历史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教学方式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老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课堂有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