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教育中,作为教育者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到批评这种教育手段。当今倡导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更新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感受。在这种要求之下,如何巧妙地运用批评,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巧妙运用批评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改革呢?
首先,要少用批评。七分鼓励,三分批评。先鼓励,后批评,鼓励无效再批评。表扬与鼓励能更好的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力。行为科学家无数次实验证明:任何人都往往会重复一个立即产生愉快结果的动作。罗森塔尔效应也从激励的角度证实了这一点。
其次,要慎用批评。批评之前要认真分析情况,学生所犯是哪种类型的错误?错误原因是什么?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批评?要做到有的放矢。批评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赫洛克的实验证明:聪明的孩子从批评中得到的帮助与从表扬中得到的帮助一样多。但能力较差的孩子对批评反应却很差。这就告诉我们强型的孩子比弱型的孩子相比更适合用批评。也就是说学习能力,承受能力弱的学生尽量多鼓励,而那些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一般来说就是适合被批评的对象。慎用批评也包括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要以学生的承受能力为准。或如俗话所说“抽一鞭子给一颗糖”,或者是“糖衣炮弹”,总之恩威并重的效果应是学生的心服口服。批评的方式也要慎重,能个别教育的尽量不要点名批评,这样给受批评的学生一份自尊、一个机会。即便必须要公开批评也要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只有慎用批评,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三,巧用批评 。所谓巧用,即在批评时尽量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注重其方法的艺术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认识到批评只是一个手段,是一种与表扬目的相同的手段,这应是使批评成为一种艺术的理由。巧用批评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淡化批评的形式使学生轻松改缺点。大声呵斥、严厉指责易引起学生较强的心理效应。温和的批评,幽默的规劝等可以冲淡学生的焦虑感,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可使其自觉矫正不良行为。有一个调皮的高一新生,在进班的第一天双脚放在过道上侧身而坐,班主任老师看见后幽默地说:“大家看一看我们班还有没有同学不会坐,我们一起帮帮他!”话刚一说完,全班同学笑了起来。哪位没坐好的同学不好意思地在笑声中迅速端正了坐姿,打比方,举例子也是一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一次预备铃响后少数学生仍在教室里喧哗,班主任微笑着让这几个同学去同年级的奥赛班参观,参观完毕这几个同学低着头走进了教室,这个参观的过程就是一种无形的批评教育。
二是间接批评使学生主动改错。或撤销应得的奖励以替代应得的批评,或先表扬再批评,或教师用自我批评以引导学生的自我批评,其结果往往是学生主动认错并主动改错。如有一个学生上课传纸条,这是一张特别的纸条。纸条上有这样一段话:“在一个
三是强化反省让学生自我认错.。对于一些比较倔强又不得不批评的学生,先不忙着批评。先让他想想自己“对在那里”,大部分学生会很快地冷静认识自己的错误,少部分学生仍会为自己寻找些理由,但也没有了底气,这样就便于批评的进行。
总之,批评只有运用得准确,适当,巧妙才能打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批评之后仍有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不受伤害的自尊,一颗积极上进的心,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期待的结果,这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学生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追求进步的。这应是我们探讨批评艺术的最充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