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水文灾害—洪涝》
[2013-05-22] 作者: 来源: 点击:14181

    为了快速让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学校要求每学期年轻教师至少要讲一次公开课。这一段时间高二年级正好上到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刚一开始觉得这一部分作为公开课不好讲,通过多方面努力,最后相对成功的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教学。
    1、分析并把握教材重点
    教材针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只有两段文字,介绍什么叫洪涝和分布地区,课标要求是了解洪涝灾害的类型,重点掌握洪涝灾害的成因。针对高二学生现阶段掌握知识情况,结合高考对这一部分考试内容,初步把这一节课设置为五个部分:洪涝灾害的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造成的危害及减灾措施。洪涝灾害对学生来讲是新知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基本没接触过,所以我选择用播放课件中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洪涝灾害的成因是最主要的内容。
     2、设计教学方式
     要讲清楚洪水的类型:暴雨洪水、山洪、融雪洪水、冰凌洪水,除了要紧紧抓住课本定义外,还必须让学生知道水的来源。结合这一点,在上课过程中,我补充了河流水的五种主要补给形式,这是学生在必修一中的知识点,但基本遗忘了。为了快速有效地回顾知识,我在课件中以中国河流为例插入了河流补给类型图和各种类型对应的特点、分布地区两张幻灯片。分析洪涝成因时,重在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我采用了图形和材料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长江流域洪涝多发区为例,给出长江流域河网、水系及洪涝分布区图形,再让学生阅读1954年和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相关资料。在我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析图形、结合资料基本上准确无误的得出了分析洪涝灾害的方法及洪涝灾害的成因。
     3、掌握学生特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问题的时间是一定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我采取了这样的一个教学过程,先让学生集体大声读书五分钟,停下之后,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这节课的知识是要学习洪涝灾害。通过讲解提问,结合课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洪涝及其多发地区。此时,课堂时间大约过去15分钟时间,学生注意力有所下降,通过分组讨论洪涝灾害成因的方法,再一次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后把学生讨论结果加以概括和总结,给出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最后洪涝的危害和减灾措施,通过图片和案例让学生理解。
     总体来讲,地理组的其他教师对这节课给予了较好的评价,但中间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
     1、设问方式不合理。讲完课在进行组内点评时,杨老师强调一句话就是“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既要表达教师提问的目的,也要让学生很清楚问题的重点、并且没有疑问的回答。在让学生分析完洪涝灾害成因后,让学生结合洪涝灾害成因分析中国哪些区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其实答案学生通过中国洪涝灾害分布图能很明确的看出来,是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当时我的问题是“洪涝灾害多发区是哪个河流和平原”,结果学生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2、角色转变不够完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挥引导作用。我一直在努力转变自己,但实际在课堂上还是过于急躁,提出一个问题后,只要学生不是立即回答,马上自己就会把答案说出来。课后,有经验的教师是这样说的:“提出问题后要等一等,学生并不是不会回答,而是在思考,就算学生回答错了,到时候你再纠正,这样效果会比你直接说出来更好。”
     3、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不太合理。对于这一节的内容分五个部分,重点在洪涝成因的分析上,由于前面耗时间过多,后面洪涝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时间不够用,讲解的很匆忙,学生也听得有些糊涂。
     三年的地理教学,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好的平台,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在以后的教学,要更加努力,克服教学中的不足,从有经验教师那里学习更多更好的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