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反思
[2013-06-20] 作者: 来源: 点击:16441

为了提高青年老师的教学水平,各学科组开展了轮流讲公开课、评公开课的教研活动。2013年4月8日,在历史组的安排下,我在高一(17)班讲了一节公开课,我讲授的内容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习过“开辟新航路”这一内容,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学习本课时显得相对容易。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遗忘,以及初、高中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有所不同,我在上课前预设了几个问题,给学生们布置了预习本课的任务。考虑到本课属于世界史的范畴,而高中生接触的多为中国史,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有些困难,为了使本课更加的生动,我采取了问题探究、合作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化抽象为具体,用幽默风趣的话语讲解枯燥的概念;再结合中国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对比中西15世纪的两大航海壮举,总结中、西航海事业一个衰落,一个发展的原因。整节课总体上比较成功,课后,听课老师对本节课给予了一致的好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结合我对本课的感悟以及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本节课做以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本课一共分为三个字目:“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文明的链接”。其中第一、二子目主要讲述的是“新航路开辟”前的世界,第三子目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等内容。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时,我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对一节40分钟的课作出了比较合理的时间安排:“分散的文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两个子目不是本课的重点,5分钟带过,重点讲第三子目——“文明的链接”。
“文明的链接”这一子目中,“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两个内容显得尤其重要。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我精选了五则材料,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们从“商业危机”、“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精神动力”四个方面得出了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从“地理知识的进步”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可能性。通过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学生们概括材料的能力得到了加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鉴于学生们有一定的基础,加之时间的关系,我采用了讲述法,将其影响概括为四个方面: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殖民掠夺之路;思想震撼之路。
其中“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属于“世界市场联系之路”的范畴,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对此,我还是采用了材料探究这一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概括,得出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的特点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的特点。
在讲述“殖民掠夺之路”时,为了防止学生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两个概念混淆不清,我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了讲解:“想必大家都听过‘成功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这句话,资本的原始积累既沧桑也肮脏。说它沧桑是因为在新航路的开辟中随时可能有喂鲨鱼的危险,说它肮脏是因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是建立在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野蛮掠夺的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这是的手段没原始积累时那么缺德,显得比较隐晦,比如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通过以上的讲解,学生们豁然开朗,脸上露出了获得知识后愉悦的笑容。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将中西15世纪两大著名的航海家——郑和、哥伦布加以对比,学生们得出了中、西航海事业一衰、一盛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时机对学生就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明白“海权关系着国家的盛衰安危,中国要想繁荣富强就必须对外开放,走向海洋……”结合我国航母的成功研发,引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课件内容丰富而不冗余。根据本课的教学容量,我将课件设计为23页,主要是图片以及材料。其中,新航路开辟的动态航海图使学生了解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一个向西,一个向东这一事实,这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关联,在此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语言比较风趣,调动了学生听课的热情。“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为了支持哥伦布远洋航行把自己的首饰盒都给当了,从此头上只能插花而了”,用幽默的言语把平实的历史讲得丰富多彩、活灵活现,何乐而不为呢。
3.问题探究,讲练结合。我在整节课中,基本上以问题探究法贯穿始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紧接着用选择题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培养学生应用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课堂稍显紧促。在讲解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对世界金、银的分布,以及世界金、银本位予以展开,导致在讲解其后的内容时,时间略显不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又通过加快语速来加紧本课的进程,致使一些同学没能跟上课程的进度,没能达到本课预期的效果。
2.没能处理好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之间的关系。虽然多媒体在展示材料、图片、练习题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它不能完全取代板书的作用。在讲课的过程中,我忽视了板书提纲挈领这一功能,单纯的利用课件讲解。虽然课件上涵盖了全部的重难点,但是为了保持课堂的连贯性,我没有明确指出哪些地方需要做笔记这一问题,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听了热闹,丢了门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写上必要的板书,以帮助学生建立大致的知识框架。
3.没有对本课的知识做一个系统的知识总结。高一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够,加上知识储备有限,没能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结束前的几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大致的回顾,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上是我在这次公开课后所作的深刻反思,常言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然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做出了精心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越来越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越来越感到教学过程中的困惑。所幸的是我还有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有着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着精益求精的追求,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教学水平定能到达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