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卢晓宇
所在院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毕业学校:广东省高明一中
高考成绩:900分(标准分,2005年广东高考第一名)
当你在读这篇文章时,也许你正升上高三,想到来年的高考便有如临大敌之感;也许你还只是一个没心没肺的高一新生,觉得高考太遥远了;也许你已决定复读,回想刚经历的高考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论如何,许多人都愿意把高考看成残酷的竞争,比作黎明前的黑暗。但为什么高考非得是黑暗的呢?为什么六月非得是灰色的呢?有人却这么说:“我的高三,若要为它选择一种颜色,那么它就是红色的。那是一种激情的飞扬,是一种热血的喷张!”
在高考面前,有的人把困难在想像中无限放大;有的人却自有一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的无畏与豁达。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对高考的认识。这正是我想谈的第一点——积极地认识高考。高考在当代中国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人才选拔方式。有人疾呼:“我以我血荐高考!”也有人大叫:“高考不死,大难不止!”但无可否认的是,高考是中国莘莘学子的成年礼。高考不仅让我们在知识层面上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更是砥砺了我们的意志、毅力,强化了我们许多方面的素质,催熟了我们的心智,客观上磨练了多数同学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我的一个同学就曾不无感慨地说:“是高考让我成熟的。”还有,我们不是为高考而高考的,高考只是人生这部宏伟的交响乐的前奏,所以我们应该看得比高考更高。
简言之,在我看来,整个面对挑战,准备高考的过程对我们这么一代普遍没经历大苦难的人的成长是颇有裨益的。既然我们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放胆一试,放手一搏,抓住一次蜕变的机会,为将来的人生奠定一个漂亮的基调,奏响一个激昂的序曲!
接下来,我想谈的第二点就是,设定目标并正确地对待目标。既然决定了要积极面对高考,就应该给自己确定比较具体的目标,来驱动我们自己前进,并指引前进的方向。一方面,古语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这就是告诉我们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差强人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的目标应该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而不要高得不切实际。总之,确定目标的过程是辩证法的又一次完美运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标应该是发动机,我们不应让目标束缚了自己,反而使发动机成了制动装置。也就是说,我们要灵活对待目标。目标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只要抱着“尽力而为,问心无愧”,“做你该做的,把其他的交给上帝”的积极豁达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就拿我来说吧,我从来没对自己说过“非北大不读”,让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我只对自己说:“北大只是一个奋斗方向,好好地努力,到时候到什么层次就报什么学校”。于是,我们可以避免尝试那种深陷理想与现实的鸿沟而不能自拔的痛苦。我想这也体现了生物趋利弊害的本能,在高三中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精神上的煎熬可以使我们集中更多的精力在学习上,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
目标的确立就意味着一个新的追求历程的开始。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我们下一步要想的是怎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设起桥梁。
在这两年的高三生涯中,我体会较深的一点是:勤奋很重要,比勤奋更重要的还有方法、效率,比方法、效率更重要的还有心态。
如果我们能积极面对高考,正确对待目标,那么摆正心态不在话下。
至于效率,我是通过合理地利用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我觉得要做事有效率,我们首先就要清醒地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不能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想接着怎么办。所以,我用计划指导自己的行动。首先,我在新学期伊始是会展望自己在这一学期要做什么,然后确定一下做事的进度。有时,我会根据进度把一个学期分成几个阶段。在进度的指导下,我会在每个周末替下一个星期制定内容细致具体的时间表。就像灵活对待目标一样,我也是灵活地对待这些进度、时间表,适时对它们进行调整,且不让它们成为一种负担或束缚。
上面只是我就自己的体验抒发的感想,而我所经历过的问题只是广大学生已经或将要经历的问题的很小一部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以前从未碰到过的棘手的难题。这时,我们除了凭着自己的探索精神,勇敢地寻求解决途径外,还应该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西谚有云,no man is an island.人生活在社会中都不是孤独的,当我们有不能自力解决的困惑时,一定要学会借助外力。家长、老师、同学、朋友都将热心地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不要忘了,这种面对挫折,通过寻求帮助和自身努力走出逆境的历程是非常可贵的挫折教育哦!
最后又到了向大家寄予美好祝愿的时候了。
从近期来讲,我祝大家能在来年的复习中有一个好心情,在来年的高考中有一个好状态,在考完试以后有一个好结果。
从长远来讲,我希望大家不要独注一掷于高考,而要看得比高考更高,看到更宏大的人生蓝图,最终通过各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