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2013-05-08] 作者: 来源: 点击:18390

    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备课组安排我讲一节公开课。课后备课组的同仁们对我这节课的好坏之处给予了评价。根据同仁们的评价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一,反思课堂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可以从数上掌握奇偶性的定义,从形上掌握奇偶性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并会利用定义求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在培养学生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问题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整体换元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研究的精神。本节课突出了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利用多种手段,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并清晰的给出了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步骤。
    第二,反思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发挥的比较好,对于这些成功之处以后要继续发扬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是搞不好学习的。因为数学难度大,抽象,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感到数学课枯燥、乏味、抽象,只是与数字、字母、公式打交道的学科。如何挖掘教材的兴奋点、好奇点,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呢?在课堂引入的时候,我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图例,及实例。让学生感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精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2.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推理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而应该师生共同探讨,要关注学生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认知活动要从重视结果教学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而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学习中,最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紧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在今后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忘得是:定义中“任意”一词使用的重要性。学生往往不在乎这个词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学习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教学必须严格遵循这一规律。因此我先采用几个特殊的几个奇偶函数,用多媒体投影出这几个函数,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形有些什么特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通过我的指引,逐渐归纳出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有了较全面的认识,也可以更好的应用概念。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死记硬背概念,不会应用概念。对第二个问题,所有的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都会发现,学生证明函数奇偶性时喜欢举几个特值就下结论。奇偶性概念中“任意”两个字非常重要。我按照学生的思路举了几个特例来逐一推翻学生的结论,让学生记住不能这样做。通过这样教学,我发现学生再证明奇偶性时都很严格。
    第三,反思不足之处
    课后,经过同仁前辈的评课,这节课还是有些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概念时,提问方式有些不恰当。
    引入新课以后,我展示了两个奇函数,两个偶函数的图像。然后我提问:这四个函数图像有些什么特征。学生盯着白板不知如何回答,我很快反应过来:问题提的不恰当,范围太大,针对性不强。因此我又分成了几个针对性强一点的问题提问。学生才开始踊跃的回答问题。
    第二,语言不精练,表述不到位。
    一堂精彩的课,应该让学生听起来应该是一种享受。学生最讨厌老师一句话本来可以说的更简单,且几句话也说不清楚。回想一下这节课,我发现我也存在这个问题。为了把函数奇偶性说清楚,反复解释,就怕学生听不懂。最后发现学生还是不清楚,且越弄越糊涂。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通过这节课自己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学习。对于一堂概念课如何引入新课,如何归纳概念,如何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往自己想让学生回答的方向去回答。还有,就是要语言精练,表述清楚。今后还需要不但反思,总结经验。